返回
首页 代生孩子价格
首页 >> 代生孩子价格

【我们奔小康】总书记考察5年后 中青报记者重访

2020-06-18 09:07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贵州遵义6月16日电(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张诗童 张艺)“我把小康生活‘挂’在了墙上。”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花茂村村民侯光富,把自己这些年的心声编成了一首诗,写在宣纸上,裱起来挂在客厅中央。他笑着对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说出心声,“鸟语催人醒,蛙音伴梦乡,小河绕田野,青山披盛装。虽不比蓬莱,仍可算一方”。

  “鸟语催人醒,蛙音伴梦乡,小河绕田野,青山披盛装虽不比蓬莱,仍可算一方。” 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花茂村村民侯光富把自己这些年的心声编成了一首诗,写在宣纸上,裱起来挂在家里的客厅中央。63岁的侯光富是花茂村小学退休教师,在他看来,诗中场景就是他理想的小康生活。 见习记者张诗童 摄

  2015年6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花茂村进行脱贫考察。他鼓励村民,好日子是干出来的,贫困并不可怕,只要有信心、有决心,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上世纪60年代,谭正碧就开始采泥、烧陶,现在78岁的谭正碧还在母氏陶艺馆忙活。母氏四代制陶,谭正碧的儿子【我们奔小康】总书记考察5年后 中青报记者重访母先才13岁开始学习制陶技艺,是花茂土陶制作技艺传承人。当地独特的美食“盬子鸡”就是用特殊的土陶容器“盬”烹制的鸡肉,“化汽为汤、干蒸而熟”。现在花茂村已形成"土陶+餐饮+住宿"的乡村经济模式。 见习记者张艺 摄

  曾经的花茂村被称为“荒茅田”,有贫困荒芜之意。近年来,花茂村守住生态和发展的生命线,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后,村民们纷纷端上“旅游的饭碗”,实现了脱贫致富。

  花茂村的土法制陶遗址。花茂村陶瓷业始于清代光绪年间,距今有140年历史。当地村民介绍,制陶用的是当地特有的白泥,白泥长期用于制作茅台酒坛。 见习记者张艺 摄

  “过去吃水都要到处找小水井,现在打开水龙头就有自来水。”侯光富说,这些生活中的变化,就是花茂村人逐渐摆脱贫困走向小康的过程。

  过去一段时间,花茂村兴起"制陶热",家家户户做陶器,村民蒋福友也是其中之一。但建窑、买燃料成本高,加上供大于求,制陶并不太赚钱。后来,蒋福友离家打工,在贵州省内搞电路安装,因疫情无法外出,现在家养殖散鸡。 见习记者张艺 摄

  从四川攀枝花到花茂村避暑的游客,正在参观陶艺馆,准备购买一只炖锅。 见习记者张艺 摄

  78岁的土陶艺人谭正碧说,现在到花茂村旅游的人特别多,买陶制品的人也很多,陶烧得多,赚得就多。这是她现在满意的小【我们奔小康】总书记考察5年后 中青报记者重访康生活。

  66岁的王帮美是花茂村隔壁的苟坝村村民,苟坝村曾是苟坝会议会址,1935年,苟坝会议成立周恩来、毛泽东、王稼祥三人团,完成了遵义会议改变党中央最高军事领导机构的任务。近年,苟坝村发展红色旅游,这让王帮美又有了忙头。她卖起凉粉、苞米、凉米皮等特色小吃,住进了新房。王帮美对现在的生活感到满意,她说,“习主席很关心我们农民老百姓,给我们带来了好的经济。” 见习记者张诗童 摄

  一群来自遵义市和毕节市的老人相聚在苟坝村的一条长廊,他们自在地唱歌、跳舞,有的击镲,敲鼓,拉二胡。 见习记者张艺 摄

  48岁的冯帮芹又回来做农民了。前几年,她在外打工,但顾不了家中的1个老人和5个孩子,现在她在家门口也能就业了。她将自家土地流转到花茂村合作社,在丰收时节,她每天工作10小时,一个月能拿3000多元的工资,但这跟孩子十几万的助学贷款相比仍是杯水车薪。冯帮芹说,孩子学习成绩好,她要努力干活,让孩子继续读书。 见习记者张诗童 摄

花茂村老人在党群之家门口的广场上聊天 见习记者张诗童 摄

标签:

上一篇:青岛找女人生孩子价格:卵巢癌是怎么得的及注

下一篇:仙桃代孕网,精子质量下降吃什么东西

推荐文章